台灣國際蘭展 / 猴面蘭

猴面小龍蘭(學名:Dracula simia (Luer) Luer):蘭科,小龍蘭屬小型附生蘭,高約40厘米,莖粗壯,葉交互對生,倒卵狀披針形。花對生在葉腋內,漏斗狀,花梗自基部長出,種子細小。 4—5月開花。主要生長在厄瓜多爾東南部和秘魯的霧林中,有人工栽培。因長著猴臉被形像地稱之為“猴臉蘭花”。該花能夠在任何季節開花,所散發出的氣味與成熟的橘子類似。有兩個怪異特徵,即兩根長刺和兩個長萼。猴面小龍蘭的學名“Dracula”意為“小龍”,代表這種蘭花的兩根長刺和兩個長萼片。 “Simia”則代表這種蘭花的一個更引人注目的怪異特徵:猴臉。

 

形態特徵
猴面小龍蘭是小型附生蘭,有短小的匍匐莖,高30—40厘米,莖粗壯,中空。 葉交互對生,寬卵圓形。伏地處節上生根。寬卵圓形,長寬近相等,上部略狹。葉倒卵狀披針形。
稀疏總狀花序,花對生在葉腋內,漏斗狀,黃色,通常有紫紅色斑塊或斑點,花梗自基部長出,萼瓣與花瓣合成三瓣,中心為唇瓣。種子細小。 4—5月開花。常作1—2年生栽培。 [2]

產地生境
猴面小龍蘭主要分佈於南美洲熱帶的厄瓜多爾、哥倫比亞等高山海拔地區。猴面蘭多分佈於海拔1400—2600m的山地雲霧林中樹上或石上,喜半陰、濕潤、通風的環境,較耐寒,但不能受凍害。全年生長適溫在18℃—25℃,冬季最低溫度宜維持在2℃以上。猴面蘭開花期較短,單朵花為5—7天,花朵凋謝後,需將花梗從基部剪除,以利於新芽生長。 [3]

生長習性
猴面小龍蘭要求涼爽的生長環境,怕酷熱,度夏困難,也不耐霜寒,10℃—25℃是適宜的栽培溫度。南方較溫暖地區,可全年置於室外半陰處放置或塑料大棚栽培,長江流域或以北地域,應在中溫或高溫的溫室栽培,晚秋、冬季、早春三季,溫度不是很高,給予直射陽光的照射,以利於植株形成花芽,開花、結實。若遇到高溫天氣或在夏季,應提高濕度和覆蓋遮陽網降溫,溫度低於10℃以下應保溫、加溫。

繁殖方法
猴面小龍蘭的種苗繁殖可用分株、播種、無菌播種、組織培養等方法。

栽培技術
猴面小龍蘭喜偏酸性基質,要求疏鬆透氣、排水良好,能保持根部潮濕又不積水。一般可用洋蘭栽培基質。小苗裝盆時,先在盆底放入2—3cm厚的粗粒基質或陶粒作濾水層,其上撒放一些奧綠顆粒控釋肥作基肥,每盆施放2—3g,並蓋一層厚約1—2cm的基質,然後放入植株,以把肥料與根系分開,避免燒根。
猴面小龍蘭原生環境較乾燥,陰雨天時間過長易受病菌侵染。因此在生長期相對濕度宜保持在50%-75%之間。當氣溫20℃左右時,保持室內的自然環境即可。夏季氣溫達25℃以上時,進行人工增濕,一般使用風機和水簾或用高壓噴霧系統,但避免往葉面上噴水。濕度過大時應多通風,否則易發生病蟲害。猴面蘭需要的水分一般要看所用基質,如果使用水草,要少澆水,當基質70%乾時,及時澆水。
猴面小龍蘭需肥較少,一般肥料濃度為3000倍液,在5—10月的生長季每兩週施肥1次,宜採用液肥澆灌根區和噴施葉片表面。猴面蘭生長期以氮肥及均衡肥為主,常用N∶P∶K=30∶10∶10或20∶20∶20的混合肥。開花期常用N∶P∶K=10∶30∶10的混合肥。施肥最好在傍晚,第二天清早再澆1次清水。同時在花芽期每周葉面噴施1次蘭花專用開花肥、花寶3號、磷酸二氫鉀等磷鉀肥,促使花箭更加粗壯,花朵亮麗。

主要價值
猴面小龍蘭分枝性強,花形奇特又大,花色豐富多處,耐濕、耐陰性好。多用於盆栽、吊盆或吊藍栽培,非常適合居室的窗前、陽台的牆壁、商廈的櫥窗、展廳的入口等處的綠飾,富有活力,自然輕鬆。